付炳鋒指出,十年來,中國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,為全球車企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,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。朱華榮強調,特別是中國品牌借助新能源、智能化快速發展的東風,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勢頭,也迎來了換道超車的最佳機會。
羅俊杰表示,今天中國汽車產業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接近、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汽車強國的目標。我們要在汽車產業新時代、新征程上保持戰略定力,著力推動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。
“十年來,中國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,為全球車企帶來良好的發展機遇,增強了企業抗風險能力。”中汽協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指出,中國品牌乘用車企業充分發揮主場優勢,品牌向上取得長足進步,市場占有率已經達到48%。中國也成為汽車主要出口國,標志著中國制造競爭力穩步提升。
11月8日-10日,以“聚力行穩 蓄勢新程”為主題的2022中國汽車論壇正式舉辦。論壇上,來自政府部門、行業專家,以及企業高層等共聚一堂,以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主線,研判新形勢,共商新舉措。
汽車產業十年來成就巨大 自主品牌市占率提升
“新時代的十年,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,尤其是近年來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,國際形勢嚴峻復雜,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。但汽車產業頂住了壓力,迎難而上,發展持續向好。”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羅俊杰開門見山地表示。
十年來,中國汽車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,穩居全球第一。據付炳鋒介紹,2017年我國汽車銷量達到2888萬輛,創下歷史最高點,并持續保持在2500萬輛以上;汽車消費零售總額從2.4萬億元,增長至4.4萬億元,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%以上,是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撐,起到“壓艙石”的作用。
“其中新能源汽車已連續7年穩居世界第一,引領和帶領了全球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轉型。”羅俊杰指出,今年1-9月份,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勢頭,分別達到了471.7萬輛和456.7萬輛的產銷水平,均超過了去年全年水平,市場占有率達到了23.5%,為穩住經濟的大盤發揮了重要的作用。
與此同時,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,使汽車行業走向智能化時代。“當前,國內具備L2級輔助駕駛功能的乘用車市場滲透率超過30%,開放道路測試里程5000余公里,成為全球高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的創新熱土,引領全球汽車產業向縱深發展。”付炳鋒說。
即便是在艱難的2022年,中國汽車產業仍在乘風破浪中韌性成長。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,在全球汽車市場下滑的背景下,中國汽車市場今年表現良好,預計可實現同比增長2.8%。汽車產業依然是勞動就業的“穩定器”、拉動內需的重要力量和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,而且顯得更加突出。
特別是中國品牌借助新能源、智能化快速發展的東風,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勢頭,也迎來了換道超車的最佳機會,并在產品、服務、品牌等方面,中國品牌的競爭力都在快速提升。朱華榮直言,“未來二十到三十年,絕對再沒有這樣的機會。”
具體來看,今年1-9月,中國品牌新能源乘用車市占率創歷史新高,帶動中國品牌市占率整體提升;自主和合資品牌溢價在傳統領域有40%到50%的價差,在新一輪競爭中,通過新能源、智能化的加持,價差快速縮小到20%、10%,有的甚至已經超越合資品牌;中國品牌成為新能源汽車消費人群的重要選擇,選擇比例出現歷史新高,有的車型已經超越50%。
緊抓新時代戰略機遇 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
隨著能源革命、科技創新帶來的機遇紅利不斷顯現,新能源、智能網聯等技術突飛猛進,為推動產業飛速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。中汽協輪值會長單位、北京汽車集團董事長姜徳義表示,“今后一個較長時期,汽車產業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。”
羅俊杰強調,今天中國汽車產業比歷史上任何時期更接近、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汽車強國的目標。他說,“我們要在汽車產業新時代、新征程上保持戰略定力,著力推動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。”
付炳鋒解釋道,高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,汽車行業未來面臨巨大的機遇與挑戰,迫切需要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,圍繞智能網聯新生態、“雙碳”戰略、產業鏈供應鏈等方面,夯實產業基礎,迎接汽車百年變局新局面的到來。
對此,付炳鋒建議,構建中國式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生態,聚焦操作系統內核,由內向外逐級延伸,打造支撐單車智能和車路協同的底層技術;踐行“雙碳”戰略,車企責任主要在制造過程,同時也要帶動上游,為全生命周期降碳提供技術支持;建設供應鏈新體系,整車骨干企業、供應鏈龍頭企業、主要產業集群等行業貢獻力量。
姜徳義則從車企的角度對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給出建議:加快技術攻堅,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;深耕中國市場,進一步構建中國汽車產業優勢;落實低碳發展,進一步加快全產業鏈綠色轉型。
“下一步,我們將統籌發展和安全,進一步加大力度、創新思路,持之以恒推動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。”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表示,一是優化政策供給,盡快完成積分管理辦法修訂,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;二是保障穩定運行,積極開展整車、零部件、基礎元器件、關鍵材料等產業鏈上下游的交流合作;三是支持創新突破,發揮龍頭企業和國家創新中心的積極作用,帶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;四是優化發展環境,盡快開展智能網聯汽車的準入試點,嚴格生產準入管理,遏制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,加快制定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》,完善回收利用體系建設;五是深化國際合作,推動建設汽車海外發展公共服務平臺,加強與各國在貿易投資、標準制定等領域的溝通交流。
來源:中國經濟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