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新基建提速 中國發力投資穩工業
    發布時間:2022-02-18 作者:巨能特鋼

      近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對工業穩增長做出部署,工業投資將成為著力點,其中新基建將成為經濟的增長引擎。

      恢復態勢仍不牢固

      2021年,中國工業繼續恢復,在外需拉動下,充分發揮產業鏈供應鏈優勢,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9.6%,兩年平均增長6.1%。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厲克奧博認為,2021年中國制造業的表現令人驚喜,尤其制造業投資持續增長,說明民營經濟在疫情沖擊之后,正在調整恢復中。

     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,去年三季度工業增速曾一度下滑,四季度隨著振作工業經濟政策措施的實施,效果顯現,下滑勢頭得到了扭轉,工業經濟增速逐步回升,11月PMI指數重回榮枯線之上。

   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,“當前工業經濟穩定恢復態勢仍不牢固”。

      對于“工業經濟穩定恢復的態勢仍然不牢固”,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羅俊杰此前表示,當前,特別是全球疫情走勢還存在很大的變數,經濟和貿易增長動能減弱,國內供給約束隱憂仍存,消費和投資需求依然偏弱,中小企業生產經營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,疊加近期疫情多地散發、基數效應等問題,今年一季度工業經濟仍然面臨著較大下行壓力。

      接受采訪的專家認為,2021年中國出口21.73萬億元(人民幣,下同),增長21.2,超出預期。今年已經有部分國家解除疫情封鎖措施,恢復正常社會生活,很多國家將完成復產復工。在2021基礎上,2022年外需能否繼續如此強勁存疑,不僅如此,還應警惕在全球產業鏈重構過程中,部分企業外遷。此外,2021年大眾消費市場不佳,在短期內難以大幅提高。

      面對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,疊加2021年高增長基數,從各地2022年全年GDP增速目標來看,已有25個省份下調了2022年GDP增長目標。而工業穩增長也放在工業經濟發展的最重要位置。

    厲克奧博認為,2021年制造業投資表現良好,出現13.5%的漲幅,說明民營企業的信心在恢復,但基建投資低位徘徊等因素,拖累了整體投資,2022年應加快基建投資。

    新基建成投資熱點

      2018年新基建首次出現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。其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、融合基礎設施、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,以5G基建、特高壓、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、新能源汽車充電樁、大數據中心、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為主要代表。

      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,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。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撰文表示,相對于傳統基建,新基建對上下游及相關產業鏈的拉動作用更大,隨著新基建在基礎設施投資中的占比逐步提升,它將通過上下游的聯動效應,進一步的帶動新型制造業和新興服務業投資。

      目前在各省市在方案中提及最多的是數字經濟相關基礎設施。如5G基礎設施,工信部提出2022年“穩妥有序開展5G和千兆光網建設”。2021年,中國運營商5G投資超過1800億元,預料2022年投資力度不減。在公布了新基建和綠色基建領域政策方案的省市中,多個省市明確提及了發展5G相關基礎設施的政策方案,其中北京和河南明確提出2022年新建5G基站6000個和4萬個。

    此外,數據中心、工業互聯網、物聯網也是新基建的主要抓手。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,2021-2023年,數據中心產業投資或達1.4萬億元。

      專家表示,很多省份新基建主要聚焦在5G、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上面,這主要是由于信息基礎設施不僅可以拉動電子信息、軟件等行業增長,還能夠帶動其他行業的數字化轉型,服務于服務業、制造業等,創造新的價值。

      部委重大項目也在緊鑼密鼓落地之中。2月16日,發改委等四部門同意粵港澳大灣區、成渝地區、長三角地區、京津冀地區啟動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。工信部此前表示將抓緊啟動實施國家“十四五”規劃及工業和信息化領域“十四五”規劃重大工程行動。

      此外,中國將著力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。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,推進制造業強鏈補鏈和產業基礎再造。

      對于產業基礎再造,工信部已通過工業強基工程和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等開展相關工作。專家表示,政府投入資金將起到引導作用,目的是激發企業研發投入的積極性,拉動企業投資。目前多個部委都有支持企業創新投入的項目資金。

      除新基建外,高鐵、道路、機場、水利、公共設施建設等傳統基建也在加快落地之中。從2022年開年以來,地方債加大投放,春節后各地基建項目快速開工,已明顯釋放基建加碼信號。財政部14日提前下達2022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7880億元,其中,一般債務限額3280億元,專項債務限有額14600億元。

      減稅降費繼續

     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。企業穩,經濟才會穩。2021年1-11月份,小微企業的用電量同比增長了9.6%,49.4%的企業用電量超過了上一年的同期水平,反映出生產比較活躍。但小微企業同樣經歷著原材料價格高企、訂單不足、用工難用工貴、融資難回款慢、物流成本高、新冠肺炎疫情散發等困難。

      2021年,官方出臺階段性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起征點,降低部分小微企業所得稅、延續實施階段性降低失業和工傷保險費率等政策,前三季度全國新增減稅降費9100億元,七成有經營合作收入的小微企業無需繳稅。降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支付手續費,據測算,每年為市場主體減少手續費支出約240億元。降低貸款利率,工信部部問卷調查顯示,42.1%有貸款企業反映享受到了優惠利率。

      1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,加大工業、服務業所得稅減免力度,今年對中小微企業新購置價值500萬元以上設備器具,折舊為3年的可一次性稅前扣除,折舊為4年、5年、10年的可減半扣除。延長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政策。擴大地方“六稅兩費”減免政策適用主體范圍至全部小型微利企業和個體工商戶。

      專家表示,企業將設備折舊一次性稅前扣除,意味著應稅額度降低,激勵購買設備,增加投資,該項措施料將很快落地實施。

      在融資問題上,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,人民銀行提供激勵資金支持增加普惠小微貸款等,推動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較快增長,促進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。

      此前央行表示,2021年1-10月,中征平臺共支持近2萬家中小微企業獲得融資1.46萬億元。下一步將用好新增的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額度,引導地方法人銀行增加信貸投放,將優惠利率傳導至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,運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、2000億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,推動中小微企業綠色低碳轉型。

      2022年初,石油、銅、鋁等大宗商品價格繼續高位運行。受需求增加、供給不足等因素影響,大宗商品價格預計在2022年維持高位震蕩,這將繼續提升相關企業的成本。

   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,繼續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穩價工作,緩解下游企業成本上升壓力,保持物價基本穩定。

      來源:國是直通車


    分享到:
  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